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建都最早、朝代最多、历史最长的都城没有能比得上洛阳的了。这座有着近5000年历史的古城。自夏以来,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,累积建都时间长达1529年。被誉为九朝古都。
洛阳,因在洛河之北而得名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,有着深厚的古文化底蕴。是一个让人“梦回千年“的地方:定鼎九洲,东汉太子,张衡三仪,蔡伦造纸,建安风骨,洛阳纸贵等史事,在这里发生,“若问古今兴废事,请君只看洛阳城.“。因此这里成为被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。
八月的洛阳,天高气爽,蓝天白云之下,绿树青风之间,伊河两岸青山对峙,美丽的伊水于山间北流,在阳光下微微闪起鳞光,两岸青山雄伟粗狂,远望犹如一天然门阙,故史称“伊阙”。汉时已有“龙门”之称,传说隋炀帝即位后,总觉坐镇长安不易控制全国,而洛阳为“天地之所合,阴阳之所和”,可“控以三河,固以四塞”,且水陆相通,便起迁都之意。便亲率文武官员,浩浩荡荡,到达洛阳,当其观此伊阙心中大喜,对身边文武言道:“此非龙门耶?自古何不建都于此?”身旁大臣随即恭维:“自古非不知,以俟陛下。”于是“伊阙”从此便正式改作“龙门”。
龙门石窟建在伊水东西两侧的山体峭壁之上,南北长达1公里,我们沿着伊水的右岸开始,一边爬山,一边细细观赏这宏大的石窟建筑群。据记载: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 (公元494年)前后,历经东魏、西魏、北齐、北周、隋等诸朝大力营造。到了唐太宗至玄宗时期,由于太平公主和武则天崇尚佛教,龙门石窟又迎来了开凿的第二次高峰。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,至今已应有石窟1352个,佛龛750个,造像10万余尊,碑刻题记3600余品,佛塔40余座的大规模石窟群,数量之多位于全国各大石窟之首。
龙门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北魏时期的古阳洞、宾阳洞、莲花洞、药方洞等。石窟内的造像内容丰富,造型精美,最大的佛像高达17.14米,最小的仅2厘米。其气魄之博大,蕴涵之深邃,雕刻之精湛,堪称世界雕塑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奇葩。
洛阳是著名的牡丹之乡,有许多吟咏赞美牡丹的诗句留传于世,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有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帝京”的诗句,到了宋代诗人李正封的“国色朝酣酒,天香染夜衣”一句更使牡丹获得了“国色天香”的称号。 洛阳牡丹千姿百态,根据颜色、花形、产地、种植等不同特点,可以分成90多个品种,其中以“姚黄”、“魏紫”最是有名。 春日赏牡丹的习俗由来以久,最早始于唐代,赏花时间最长可达20多天。从1982年开始,洛阳市把每年的4月15日至25日定为“牡丹花会”,在赏花的同时还举办丰富多彩的灯展、诗会、影展、书画展等文化娱乐活动,每年花会期间,中外游客纷至沓来,络绎不绝,盛况空前。
此外不得不说的还有 洛阳鼎鼎有名的“水席”。据说:洛阳水席始于民间,唐代武则天时,将洛阳水席旨进皇宫,加上山珍海味,制成宫廷宴席,又从宫廷传回民间。遂形成特有的风味,因仿制官府宴席的制作方法,故又称官场席。千百年来,洛阳水席,久传不败,红白大事,率先用之。 洛阳水席,有24道菜,简称“三八席”。先上6个冷盘下酒,冷盘为4荤4素。继上16个热菜,热菜用不同型号的青花海碗盛放。16菜中有4个压桌菜。其它12个菜,每3个味道相近的为一组,每组各有一道大菜领头。叫“带子上朝”,吃一道上一道,如行云流水。 洛阳水席,有三大特点:一是有荤有素,有冷有执;二是有汤有水,北方南方均为可口;三是上菜顺序有严格规定,搭配合理。水席中以“燕菜”最著名,据说,当年周总理陪外国领导人参观洛阳时特意点了这道菜。所谓“燕菜”其实就是用萝卜精切若丝,形如燕窝,故名“燕菜”,如果不是明示,真能以假乱真,细细品来,清爽利口,味道真的很特别。